
“一句粤语一首童谣,承载的不仅是乡音,更是文化传承的基因与家国情怀的种子。”近日,随着“粤讲越掂当”项目成果展示会在越秀区少年宫小云雀剧院圆满落幕2025股票配资,一场由人大代表持续建言、政府积极作为、校园社区协同响应的广府文化传承实践,在广州越秀绘就了“粤韵润童心,乡音系家国”的生动图景。
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入推进,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守护乡音乡愁、增强青少年文化认同与家国情怀,成为重要的时代命题。
“推广普通话与传承粤语并非对立关系,而是相辅相成。关键在于为粤语传承创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空间。”宋丽峰代表强调。这一共识推动了跨领域的代表联动。市人大代表王平、宋丽峰、李嘉宜等联合发力,将扎实的调研成果凝聚成一份详实的建议,系统提出了涵盖学校教育、文化机构、科技赋能三大维度的解决方案。
在代表建议的持续推动下,越秀区教育局、区文广旅体局等部门协同响应,构建“互联共润”的传承机制。越秀区启动“粤讲越精彩”青少年广府文化传承项目,遴选少年宫及33所中小学、幼儿园作为种子单位,围绕语言、民俗、非遗等板块推进系统化传承。
项目创新采用“教联体”思维,整合多方资源,区少年宫挂牌成为“粤语相声”“粤语讲古”非遗传习所,聘请黄俊英、颜志图等名家组成导师团,启动教师赋能计划,推动广府文化优质资源持续注入基层。
在代表的跟踪监督与建言推动下,各项品牌活动得以蓬勃开展。其中,“粤语童谣”传唱活动覆盖全区超过十万名学子;“粤语讲古”大赛成功培育出百余名“小古王”;新启动的“粤读诗词”“粤语相声小品”大赛进一步激发了青少年的参与热情。
成果展示会中,《云山珠水映月歌》跨时空剧场以沉浸式演出,引领观众穿越广州千年文脉;场外,七所项目成员校展示了“一校一品”的特色成果。分会场中,六大主题工作坊名家云集,为教师深度赋能。两大非遗传习所的授牌与一项全新赛事的启动,更标志着广府文化传承在越秀实现了从活动化到课程化、从项目化到体系化的深刻转变。
“以前觉得粤剧、讲古是爷爷奶奶的爱好,现在我们自己就能上台表演,还能用粤语创作小品!”一位参与活动的中学生兴奋地说。而这份文化自信的萌发,正是代表建议中“激发青少年内生动力”构想的生动写照。
从一份建议到一套体系,从语言传承到文化育人,市、区人大代表持续以“倾听民声—建言推动—跟踪问效”的闭环机制,助力广府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。代表们表示,将继续聚焦文化传承与青少年成长,推动“家校社”协同机制常态化、长效化,让粤韵薪火在基层治理与教育实践中持续润泽童心、凝聚乡情。
南方+记者 马艺天
通讯员 姜懿珊2025股票配资
中鑫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